发布时间:2025-05-11 点此:245次
杜欣欣/文
那年9月的一天,我与老友Daksh在新德里机场会集。随即咱们就驱车前往喜马偕尔邦(Himachal)的首府西姆拉(Shimla)。咱们的方案是从西姆拉持续向东北,直到拉达克(Ladakh)的首府列城(Leh)。
从西姆拉到列城一般是经库鲁谷地(KulluValley)直接北上,而咱们却是先东北再西北,逆时针方向,沿着印中鸿沟走一圈再去列城。我曾具体记叙过喜马拉雅的夏都西姆拉,万仞山中的孤城列城,还有天衣云锦般的班公错,但是那次游览走过的大多是这星球上人迹罕至之地,无法简略地以公里计数,更不止是那两座城和那一片湖。
一
自2003年起,我的印度行程都是由Daksh安排,他的照料犹如一把伞,为我遮挡了印度自在行中的各种不快,而那些往往是每个自在行的旅人无法防止的。即使有如此的维护,游览的困难仍无法防止。因榜首次游览完结于病痛,我曾立誓再也不来印度。但是只是一年,我就自食其言了。
为了这一次游览,Daksh租了一辆吉普。司机小个子,黑黑的,其容貌和作派都不令人形象深化。我几回在次大陆做远程陆路游览,假如不乘火车,就必须租一辆车并配一个专业司机。我不清楚为什么外国人不能自驾,是由于当地的法规仍是源于种姓准则的风俗?或许是兼而有之?
一坐上副驾驶的方位,我就看到后座的查理。他出世于西姆拉,并在那里度过幼年。在西姆拉出世的英国人许多,美国人却比较稀有。几年前,我在丹佛和他碰头时,他穿戴过期,并没有美国人常见的开畅和自来熟。往来几回后,我觉得或许是特别的阅历,他成年后回到西方,生活得适当边际。他现在的工作似与水力发电有关,常常前往印度或巴基斯坦,但真实的爱好却是写一本威廉·穆克拉夫的列传。
威廉·穆克拉夫(1767-1825)是英国人,20多岁时去法国学习兽医。他成为英国榜首个合格的兽医手术师,后来又脱离英国参与东印度公司。30多岁时,他脱离了东印度公司,远行中亚寻觅种马,从此开端了他人生的最传奇部分。因老穆在西藏的游览疑点重重,查理为一探其究,不只结识了专精印度喜马拉雅山区前史的学者,还向我探问西藏档案馆的查询程序。惋惜就他找到的中文文献来看,所获十分有限。
咱们驶出机场已是深夜,但逃离大德里依然不易。车子夹在车流中,走走停停。司机再三说一上“GT”就好了。
“GT”是印度大干道“GrandTrunkRoad”的简称。它开端是一条沿恒河的互易商货道,那条路在释教文献和印度史诗《摩诃婆罗多》中均有提及。后来孔雀王朝的开国者(公元前324-293年)将陈旧的路途扩建,那时起互易商货路就与波斯皇家大路衔接,成为印度次大陆到中亚的首要路途。
这条至少有2500年前史的路途大约长2400公里,沿途首要城市有孟加拉的吉大港和首都达卡,印度西南的加尔各答一向向西北,经过瓦拉纳西、德里、印巴鸿沟的阿姆利则、印控克什米尔的重镇斯利那加,直到巴基斯坦。再经过拉合尔、伊斯兰堡,白沙瓦,进入阿富汗,直到喀布尔。沿着大干道还有近百个联合国科教文安排的前史维护地,其间的瓦拉纳西是国际上最陈旧的一向有人寓居的城市,而白沙瓦的贵霜帝国旧城里也仍有居民寓居。
大干道沿线的三个首要城市拉合尔、德里和达卡坐落三个不同的国家,但它们的存在都归功于肥美的印度恒河平原。但是,出阿姆利则、经过巴基斯坦、直到阿富汗的那一段,不只是南亚地缘政治最不友爱的区域,在地球上恐怕也是除了中东之外最风险的区域。传闻自1990年以来,克什米尔抵触构成的逝世人数有5-10万,该数字大约是自 1948年以来以色列-巴勒斯坦抵触逝世人数的三倍。2003年,我乘飞机飞往斯利那加,因气候要素,又因灯火控制,还阅历了极端严峻的安检,这一切总算将三四小时的飞翔折腾成了一天一夜。我原本方案此次游览沿着大干道直到斯利那加,再从斯利那加向东去列城。岂知该恳求一说出口,Daksh就两眼一瞪:“那里常常有突击和爆破,正在军事控制!”
二
驶上大干道之后,车流未见疏减,车行依然不顺,但我仍是睡着了,究竟人在旅途现已一昼夜。模糊中,车子好像停在一座桥下,公路在此开裂。司机在问路,透过车窗望去,才知干道又在整修。自孔雀王朝至莫卧儿帝国,这条路不断地重修,其间15世纪时的普什图王谢尔沙苏瑞(SherShahSuri)虽江山不过五年,但功率奇高,至今印度次大陆仍鲜有人能及。
大约是由于普什图王对大干道所作的奉献,直到19世纪中叶,大干道仍被称为谢尔沙大路。1830年英国人开端修整大干道,彼时英国人进入次大陆已近两个世纪了。其时的英国驻印度总督威廉·本廷克勋爵专心想把加尔各答与白沙瓦相连,整修大干道就从加尔各答开端。
2006年,我曾到访加尔各答。走在加尔各答市中心,维多利亚纪念碑,圣约翰教堂,皇家保险公司遗址,乔布·查纳克墓地,恰似走进一幅伦敦的黑白相片。那时我并不知道从加尔各答沿着大干道向北,还会经过三座欧洲殖民城市。它们依次为丹麦殖民的塞兰波尔(Serampore),法国殖民的查德纳戈尔(Chandernagore)和荷兰殖民的钦苏拉(Chinsurah)。后来英国人从丹麦人手里买下赛兰波尔,又用苏门答腊和荷兰人交流,得到了钦苏拉。现在查德纳戈尔留有一两座法度建筑,赛兰波尔还有丹麦人建的基督教堂和一座亚美尼亚教堂。欧洲人前期殖民印度时,西班牙现已式微,海上霸主是荷兰人,而荷兰正是当年英国走上殖民路的一个首要原因,那个原因居然是荷兰人对每磅胡椒涨价5先令!英国为了获得霸主位置,不吝与荷兰打了三次战役。1675年,英荷缔和,荷兰无力再与英国争霸,所以抢夺印度就剩下法英两国了。法国支撑的莫卧儿帝国孟加拉总督曾痛击英国人,乃至攫取了其时英国人殖民的桥头堡——加尔各答的威廉堡。但是我从未听过丹麦人殖民印度,传闻丹麦人因在拿破仑战役期间中立曾一度主导过印度交易呢。
夜色隐去了公路上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,不管它们是同行仍是逆行。咱们的车子不断地加快,却少了紧迫刹车。想必常在路上闲逛的神牛、猴群也都睡去了。大约清晨两点,车子停下。星光亮堂,周围黑竣竣的山峦发出松香。
假如是白日,所停的路旁必定有一家Dhaba。传闻印度公路旁的快餐店最早就源于大干道,它们往往便是一间棚子,棚子下摆了几张塑料桌椅。不管多么偏远区域,Dhaba一概运用黄铜或铜的器皿,但没有刀叉汤勺之类。除非特别恳求,门客一概用手吃饭。南边的Dhaba还会有几张吊床供交游的司机打打打盹。
Dhaba在印地语中是“饭盒”的意思,后来扩展为公路旁快餐店的总称。这个“饭盒”让我想起印度办公室的午饭盒饭。长期以来,上班的印度人依然吃家里烹制的盒饭,那盒饭并非带到办公室再加热,而是经过午饭盒饭投递体系从家里直接取来,趁热投递到上班族的手中。这个体系源于19世纪后期的孟买,其时许多人从各地移居孟买,而孟买没有快餐店或食堂。那些移民分属不同的种族和宗教,口味也大不相同(尽管我对印度饭的味觉是除了咖喱仍是咖喱)。为了满意上班族的需求,1890年,一个名叫马哈迪奥巴赫什的人招集一些人 开端了午饭投递服务。这种服务叫做“达巴瓦拉”,意思便是送盒饭的人。长期以来参与这种服务的人都是男性,交通工具是自行车。达巴瓦拉骑车去家庭或午饭制造点取回盒饭、汤和奶茶,先送到集散点,再从那里由不同的投递人分发出去。因宗教和种姓的原因,这种投递服务不光不能弄错食物,食具也绝不能混合运用,又因送饭盒的人识字有限,食具上会有不同色彩和形状的符号。现在的盒饭投递服务已运用了火车、地铁等交通工具,从2013年开端,也有女性参与投递盒饭。尽管现代送餐服务现已遍及,但印度可能是国际上最早的送餐服务,宝莱坞还以送餐服务拍了一部浪漫喜剧,姓名就叫《午饭盒饭》。
前方一点灯火,沿着小路向灯火走去。走近了,我才看出灯火下是一间店肆,店前有一个大宅院。曾经大干道上跑着牛车和马车,或许还有战象的部队,那时的宅院必定堆满了草料。走进店肆,愉快的印度歌曲迎面而至,相同迎面而来的还有不眠不休的苍蝇。歌声和苍蝇都难掩小店沉沉的睡意。
不知从哪里钻出来一个店员,他揉着惺松的双眼,渐渐走到灶前。若是白日,这儿必定会有酥脆的 Parathas(烙饼),配上稀糊糊的扁豆泥。印度店里卖的烙饼都是先合面现烙,即使是食物地摊也毫不大意绝不偷工减料。除了各种饼,快餐店的灶台上大多还会摆着一堆Jalebi。Jalebi是印度典型的油炸甜食,在制造上和我国的馓子相像,把面条盘成圆形放在油里炸。但这种印度馓子往往被炸成杏黄色,再刷一层糖浆。
跟着轿车和西方快餐的遍及,一些Dhaba开端西化了。但我感觉印度不管怎样工业化,大都市之外的民众依然据守传统,小农户仍据大都,因而坚持了食料新鲜和传统的烹调方法。一些Dhaba依然用木炭烹制食物,比方旁遮普风味的黑色小扁豆,通常在木炭的余烬上炖12小时左右,直到豆子变成带有烟熏味的豆糊。这类豆糊是印度人的首要蛋白质来历。印度盛产各种提味的辛香调料,豆糊里又必定伴有如姜黄、丁香等辛香调料。印度土地尽管肥美,但供养那么多人口不容易,我的印度朋友说土地都是种粮食的,没当地种饲料。我想印度教不吃牛肉的传统,恐怕开端也是由于自然条件所限,逐步被宗教化了,神牛亦如此。对此,马克吐温说:“关于他们而言,一切的生命好像都是崇高的,除了人的生命。”(赤道环行记)
灶台前,那个店员开端剁姜末、月桂,随即磨碎胡椒,又不知从哪里变出牛奶和茶叶。姜末、月桂、胡椒、丁香和豆蔻在滚水里打着转,那店员若有所思地盯着滚沸的水,浮起和沉下的香料,好久。然后,他又在滤过的茶叶上凝视了一番,好像是在占卜。奶茶之于印度人犹如咖啡之于意大利人,且更有甚之。我的意大利朋友多纳多来美国几天,清晨醒来榜首件事便是喝一杯卡普奇诺,不然什么都干不了,但多纳多肯定是要吃午饭的,而许多印度人靠着早晨一杯奶茶能坚持到晚餐。
愉快的歌曲再三重复,苍蝇不知疲累地哼唱着,热奶茶总算是端上来了。一尝,偏甜。但是就在那一刻,我又回到了了解的印度——简直一切未经改进的印度菜肴或是偏咸,或是偏甜,或是偏辣,或是无法言说。
印度这一片次大陆,比欧洲还大,人口将近国际人口的四分之一。不用说印度教徒人口全国际榜首,它的穆斯林人口也是国际第二。它的言语文明社会面貌如此多样,多样得使我底子无法掌握,而这种无法掌握感并未跟着屡次到访和阅览而渐弱。各种形象,尽力构成的概念愈加碎片化,而我也不知道那些碎片能否拼成一张大致完好的图画。
三
喝茶之后,再次上路。此刻车辆愈加稀少了,查理和Daksh在低声攀谈:“再往前就要和GT分道了,GT去阿姆利则,咱们要去西姆拉。”
西姆拉地点的省是喜马偕尔,简直坐落德里的正北,而阿姆利则在德里的西北,其地点省是旁遮普。但是在印巴分治前,并没有什么喜马偕尔邦,西姆拉城所属邦便是旁遮普。印巴分治时,旁遮普的大部分归了巴基斯坦,小部分归了印度。归印度的那部分更名为东旁遮普,后来东旁遮普邦的东北区域再组喜马偕尔邦。同类事情还发生在孟加拉,那片土地从东孟加拉更名为东巴基斯坦,再与巴基斯坦别离独立,成为现在的孟加拉。印巴分治是现代前史的大悲惨剧,更改地名在那样的人类大悲惨剧中已是微乎其微。
2006年夏天,我曾乘火车到访阿姆利则。那条火车道犹如大干道的影子,跟跟着长远的前史向西北延伸。进入旁遮普时,我看到印度河五条支流冲积而成的土地十分肥美,真无愧于巴基斯坦和印度的面包篮。阿姆利则的意思是“神酒之池”,大约16世纪下半叶,莫卧儿大帝阿克巴(Ak-bar)将阿姆利则捐赠给锡克教徒,由锡克第四任上师树立圣城,并开端建筑锡克教的圣殿(俗称金殿)。印度的旁遮普一半左右的居民崇奉锡克教。该教在开展中曾遭到过严峻虐待,因而在印度繁复的宗教中,尽管树立时刻最短,但却集宗教和军事化一体。一旦皈依锡克教,男人改姓辛格(Singh),女性改姓或冠以中名考尔(Kauri)。他们留发留须,成年后,不得不用布包起长发以便举动。尽管80%的锡克教徒住在旁遮普,但那些远走他乡的也很为世人注目,他们不只是1940年代在上海或香港看门的红头“阿三”,还在欧美国家成为议员、教授或格莱美奖得主。
黑色的路途一向伸向前方,偶尔路灯闪过。司机翻开车窗,热带湿润的草木香飘了进来。看到我现已醒来,查理说 :“传闻为了深化西藏,穆克拉夫不得不为旁遮普王医治梅毒。这一医治使老穆进藏的方案又放置了若干年。”他总是记忆犹新老穆啊。“他是兽医,也会给人看病吗?”查理回道:“他在当兽医之前便是外科医生。”我问:“他不是1812年到过西藏吗?”“他是沿着恒河支流,穿过 Niti山口,抵达西藏的达巴,现在从属札达县,也就擦了个边儿。 ”“他后来又去了吗?”“一般以为穆克拉夫1825年在阿富汗逝世,但他同一年代的法国人古伯察却宣称老穆1826年进入西藏,并在拉萨生活了12年。”
古伯察 (Huc,Evariste-Regis1813-1860)是最早进入西康区域的法国传教士。老古于1845年经玉树的曲麻莱和治多进入拉萨,次年被押送回成都。在《鞑靼西藏游览记》中,古伯察两次说到穆克拉夫。老古说老穆脱离西藏前往拉达克,途中被杀。在他的遗物里发现了制作的地图和相片,然后引起西藏当局的警惕。Daksh插话说:“我传闻的故事比古柏察所述更为古怪。传闻在拉萨期间,老穆一向靠涂黑皮肤掩藏真身。在回印度途中,他与一藏女行功德,不期显露那话儿。其皮肤过白居然惊吓了那个女性,她的尖叫暴露了老穆之真身。”
车窗外,东方既白。车子遂转向东方,山道弯弯。晨光为黑色的山涂上一层金色,鸟儿现已动身了。略微翻开的车窗,吹进晨风,也吹进了鸟鸣。
车子正行进在喜马拉雅南麓,望着苍莽远山,我在想穆克拉夫真的有过另一次西藏之行吗?不管是否有过,近百年之后,瑞典人赫定研读了老穆游览的记载后,决议起程前往中亚、新疆和西藏,开端其三次探险游览。
(作者现居美国科罗拉多州。首要著作《恒河:从当代流向来生》、《此一去千山万壑》)